
国
文
化
学
《修养》【唐】刘叉
损神终日谈虚空,不必归命于胎中。
我神不西亦不东,烟收云散何濛濛。
尝令体如微微风,绵绵不断道自冲。
世人逢一不逢一,一回存想一回出。
只知一切望一切,不觉一日损一日。
劝君修真复识真,世上道人多忤人,
披图醮录益乱神。
此法那能坚此身,心田自有灵地珍。
惜哉自有不自亲,明真汩没随埃尘。
图片
1. 损神终日谈虚空,不必归命于胎中。释义:整日里谈论玄妙虚无的道理,只会白白损耗精神。真正的解脱与归宿,并非寄望于下一世的轮回转生,不必汲汲于托生何处。
感悟:大道至简,非在口舌争辩之虚妄。
世间多少谈玄说妙,若不落实于心行,终如画饼充饥,徒增神疲。
修行之要,不在未来渺茫之期许,亦非寄托于不可测之轮回。生命之真谛,在于当下此身此心之觉照与转化。
若一味向外寻求,或沉溺于理论之构建,则如缘木求鱼,离道愈远。
真正的安身立命,是向内探寻,于纷扰中识自本心,于生灭中见不生不灭。
图片
2. 我神不西亦不东,烟收云散何濛濛。释义:我的真如本性、内在精神,既不在西方净土,也不在东方仙境,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如同烟霭散去,云彩消逝,一切显现过后,那片清明空寂的本然状态,是何等的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感悟:此句境界,豁然朗畅,直指人心本源。
世人觅道,或西向梵音,或东寻蓬莱,皆是心随境转,未识自家主人公。
诗人慨言“我神不西亦不东”,乃是道破真我本自圆明,不落方隅,不滞形迹。它如“烟收云散”,涤荡尘滓,显露虚空本体,其境“濛濛”,广大幽邃,弥纶万有。
此般体悟,非言语可及,需行者于万念俱寂时,回光内烛,方能契入那无来无去、自在圆融的生命实相。
图片
3. 尝令体如微微风,绵绵不断道自冲。释义:尝试让自己的身心状态像微风一般轻柔和畅,气息绵长不绝,如此涵养,大道自然会在身心中充盈和畅通。
感悟:修行之法,贵在自然。身心调和,如春风拂柳,轻安自在。
气息绵绵,不仅指呼吸之悠长,更寓意心念之专一、功夫之持久。如此“微微”、“绵绵”,看似无为,实则蕴含生机。
道不远人,人能弘道。当身心臻于松静和谐之境,内在的通道便会自然打开,那宇宙的生机与智慧,便会如活水般涌现,充塞于吾人之生命。
此非刻意造作,乃是水到渠成之功。
图片
4. 世人逢一不逢一,一回存想一回出。释义:世上的人们,往往抓住了一点,却又错失了另一点,难以全面周到。
念头思虑也是如此,一个念头刚存留于心,很快又被另一个念头取代而消逝,生灭不定。
感悟:人心易散,见解常偏。世人于事于理,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圆融。或执于有,或执于空,难得中道。
念头起灭,如潮水涨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日所思所想,明日或许已然不同。
若心随境转,意逐物迁,则如无根之萍,漂泊不定。修行者当观照此心念之虚妄不实,不为所牵,不为所役,方能于万变之中,守得一份从容与清醒。
图片
5. 只知一切望一切,不觉一日损一日。释义:只知道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期望和追求,想要得到所有,却不曾察觉自己的生命与精神正在一天天损耗、减少。
感悟:欲望无涯,而人生有涯。
世人往往沉溺于外物的追逐,名利、情感、物质,无不渴求。殊不知,每一次的向外攀缘,都是对内在精神的消耗。
心为形役,神为物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宝贵的生命能量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待到发觉,或已精力衰竭,悔之晚矣。
真正的智者,懂得收敛欲望,珍惜精神,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内省与提升之中。
图片
6. 劝君修真复识真,世上道人多忤人,披图醮录益乱神。释义:奉劝世人,应当修养真实的本性,认识真正的自我。
世上那些自称修道的人,很多言行怪异,不合情理,甚至会干扰他人。
他们所依赖的那些符图、科仪、醮祷文录等,反而更容易扰乱人的心神。
感悟:此乃诗人对当时修行界乱象的深刻洞察与警示。
真修实证,在于明心见性,而非流于形式。世间法门万千,若不能直指人心,皆为枝蔓。
更有甚者,借道之名,行惑众之实,其言行乖张,非但无益于人,反添迷乱。
至于那些繁琐的科仪、神秘的符箓,若无真实心性功夫为根基,不过是装点门面,甚至可能导人入于歧途,使心神更加纷扰不安。
求道者当具择法眼,不为表象所惑。
7. 此法那能坚此身,心田自有灵地珍。释义:那些外在的、形式化的方法,怎么能够真正坚固这个身心性命呢?要知道,每个人的心田之中,本就自有灵妙的宝地,蕴藏着珍贵的宝藏。
感悟:修行之根本,在内不在外。
外在的仪式、法门,若不能触动内心,终是隔靴搔痒。
身之坚固,非仅指体魄强健,更指心性之稳定与坚韧。此等境界,非外力所能赋予。
人人皆有佛性,个个心即是佛。
这“心田”,便是吾人本自具足的灵山宝地,其中蕴含无尽智慧与潜能。若能深耕此心田,除去妄念杂草,则般若灵苗自然生长,何须外求?
图片
8. 惜哉自有不自亲,明真汩没随埃尘。释义:可惜啊!人们自身本就拥有这珍贵的内在宝藏,却不能亲自去认知、去亲近、去发掘它。使得那光明的真性,被埋没在世俗的尘埃之中,不得显露。
感悟:此句慨叹深沉,令人警醒。
世人最大的迷失,莫过于“自有不自亲”。如同怀揣无价宝玉而不自知,反四处乞讨。
人人本具圆满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那颗“明真”,即是清净本心,光明佛性,却常被俗世的欲望、烦恼、偏见所遮蔽,如明珠蒙尘,光华难现。
修行之路,无非是拂去尘埃,令本有之明珠重光。此非外得,乃是回归。
图片
完
图片
别忘了点赞 在看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手机版,七号策略,财富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