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白了,育碧最近给所有游戏公司上了一堂价值连城的公关课,课程名称叫作——《如何优雅地把你爹(玩家)当傻子,并且让他觉得你很真诚》。
这事儿得从《刺客信条:影》说起。
当这游戏的预告片和设定放出来,好家伙,那简直不是捅了马蜂窝,是直接在马蜂窝里开了个派对,瞬间引爆了全球玩家社群。
用育碧自己的话说,这游戏“瞬间成为众人皆恨的项目”。
你看看,大厂说话就是有水平,自己作的死,能被形容得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玩家的愤怒点其实很集中:你一个讲究“历史是我们的游乐场”的系列,怎么到了日本战国时代,主角设定就变得这么……魔幻?
这跟历史有几毛钱关系?
于是,争论的焦点很快就从“这游戏好不好玩”变成了“你育碧是不是又在教我做事”。
当讨论进入到这个层面,对任何消费品公司来说,都是灾难。
面对山呼海啸的差评,一般公司可能就滑跪道歉了,或者装死等风头过去。
但育碧是谁?
那可是商业丛林里的老油条,它选择了一条更骚的路。
一、重新定义“敌人”和“朋友”
育碧的第一步,堪称PUA界的典范操作。
他们发现,跟那些愤怒的批评者去辩论历史、辩论设定,纯属浪费口水。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铁了心要喷你的人,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情绪;你跟他讲情绪,他跟你讲屁股。
于是,育碧的策略急转弯——“停止试图说服那些憎恶我们的人”。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这帮喷子,我不爱了,毁灭吧,赶紧的。
紧接着,他们使出了杀手锏:“激励盟友”。
谁是盟友?
就是那些不管《刺客信条》出成什么样,都会高喊“育碧牛逼”的系列死忠粉。
这套操作的核心,就是提纯粉丝,搞饭圈化运营。
这就好比你开个火锅店,很多顾客投诉你锅底是刷锅水。
你怎么办?
你不是去换锅底,而是把那些没吃出刷锅水味儿、或者就好这口儿的顾客全部拉到一个VIP群里,天天发优惠券,然后跟他们说:“家人们,只有我们才是最懂正宗火锅的!外面那些都是不懂行的土鳖,是竞争对手派来的水军!”
你看,这么一搞,矛盾就从“店家vs顾客”变成了“真爱粉vs黑子”。
育碧成功地从被告席上站了起来,摇身一变成了裁判,微笑着看自己的粉丝去跟批评者打口水仗。
这招,高,实在是高。
二、你打你的“意识形态”,我打我的“游戏牌”
育碧CEO伊夫·吉约莫把这次危机定义为一场“认知战”。
这词儿听着特别高大上,对吧?
(插一句,现在但凡是个公关问题,都喜欢上升到‘认知战’,显得自己特别高端,其实就是嘴硬)。
什么叫“认知战”?
就是要把玩家的注意力从他们愤怒的“意识形态”问题上,强行拽回到“电子游戏”这个基本盘上。
怎么拽?育碧的操作堪称教科书。
首先,宣布跳票,延期发售。
这是一个绝妙的缓兵之计。
一方面,姿态做出来了:“我们听到了玩家的声音,为了更好的品质,我们愿意投入更多时间。”这多真诚啊,感不感动?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时间是平息一切网络怒火的最好解药。
今天你还在为弥助是不是武士吵得面红耳赤,三个月后,可能新的游戏、新的瓜就让你忘了这茬了。
然后,育碧开始疯狂砸物料,但砸的都是“正确”的物料。
你不是说我们忘本了吗?
行,你看这是什么?
潜行!
你看这又是什么?
信仰之跃!
你看这细节,考究的历史建筑!
我们把所有《刺客信条》系列最经典、最能勾起你DNA的元素,切成片,一帧一帧喂给你看。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拔群。
就像一对情侣吵架,女生在气头上,你跟她掰扯谁对谁错,死路一条。
但你如果啥也不说,直接把她最爱吃的冰淇淋、奶茶、小龙虾摆一桌子,她可能气就消了一半。
育碧就是在用信仰之跃和小袖剑,代替冰淇淋和小龙虾。
它在用行动告诉你:“别吵了,别想那些有的没的了,看看这些你曾经热爱过的东西,难道不香吗?”
于是,舆论风向真的变了。
大家开始讨论潜行机制的回归,讨论地图设计,讨论那些经典元素。
很少再有人去纠结最初的那个核心争议点。
育碧成功地用“玩法”覆盖了“意识形态”,用“情怀”稀释了“愤怒”。
三、最高级的公关,是宣布“争议不存在”
最骚的操作来了。当一切看似风平浪静,育碧是怎么总结这次“胜利”的呢?
他们压根不承认那些核心的批评。
对于角色选择和时代背景的争议,育碧的态度是——“未作任何回应”。
不仅不回应,他们还更倾向于强调,这场争议“本质上是虚构的”。
我反正是没看懂。
什么叫“虚构的”?
意思是几百万玩家的愤怒,都是大家集体产生的幻觉?
是你们脑子里的“曼德拉效应”?
这已经不是PUA了,这是直接开“上帝视角”进行降维打击。
意思就是,你们凡人看到的争议,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存在。
育碧掌门人吉约莫最后的那段话,更是把这种“上帝视角”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的粉丝既渴望通过游戏实现自我表达,又希望游戏避免过度附加意义。我们的目标就是给予他们期待中的《刺客信条》体验。”
这段话的潜台词翻译一下就是:
1. 你们玩家啊,就是这么纠结,又想要酷,又怕惹事。
2. 你们不懂自己要什么,但我懂。
3.别瞎想了,闭上嘴,掏钱,我做的这个,就是你们想要的那个“刺客信条”。
看到没,他根本没解决问题。
我是说,那个最核心的、关于角色和历史设定的问题,他们压根就没碰。
他们只是把提出问题的人,定义为了“不懂游戏的极端分子”,然后用一套漂亮的公关辞令,宣布自己获得了“最终胜利”,赢回了“玩家信任”。
所以,育碧真的赢了吗?
从商业和公关角度看,他们确实赢了。
他们用一套成熟的工业化流程,成功地管理了一次史诗级的舆论危机。
他们稳住了基本盘,转移了矛盾,重塑了叙事……堪称21世纪企业危机管理的活教材。
但从玩家信任的角度看呢?
这事儿就像一根刺,扎在了玩家和厂商之间。
你可以假装它不存在,甚至可以宣布这根刺是“虚构”的。
但只要你一动,它就会疼。
这种“信任”,不是靠粉丝控评和公关稿吹出来的,而是要靠一部部真正尊重玩家感受的作品,慢慢赢回来的。
育碧这次的应对,不是赢得了信任,而是赢得了一场豪赌。
他们赌的是,只要游戏本身素质过硬,只要情怀的麻药劲儿够大,玩家最终还是会“口嫌体正直”。
而最魔幻的是,从过往无数的例子来看,这场赌局,他们大概率又会赢。
毕竟,对大多数玩家来说,嘴上骂得再凶,身体……可能还是会很诚实地按下那个“购买”按钮。
这才是这个故事里,最真实,也最操蛋的部分。
炒股配资手机版,七号策略,财富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