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国列车》
表面以为是抗争反特权,原来是更为黑暗的洗脑统治下的权利的更替,电影充满了社会政治隐喻。一节节列车,森严的等级,组成一个生态平衡体系,战争是人类数量的控制,人性本残酷却把割肉献祭之人奉若神明,主角的故事残忍而又有趣。列车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我们就是人类,人性如此,历史的循环又何尝可以突破,自由、平等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2.《千钧一发》
影片讲述了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通过基因工程可以筛选出最优秀的基因。我只是借给了你身体,你却分享给了我梦想,九七年的电影,真的还是太超前了,科幻、伦理、梦想融合得很好,从演员到电影都给了我一场超乎预期的视觉盛宴与设定,基因主义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种族与性别歧视。其实问题不在于基因决定论,而在于一种万恶的秩序,试图消灭美妙的多样性。
3.《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年经典政治讽隐喻小说《一九八四》搬上荧幕,这世界上的人们经历了太多,太多。题材是针对人的思想和极权社会,并且故事情节和台词采用了思想深邃的部分原作,让人压抑的专治极权主义,果然是刷新三观的极端思想,还需要更多的知识体系才能消化,为何看完心里如此的压抑,且多了几分恐惧,即使是人类所歌颂的美好爱情,在政治恐怖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
4.《末世纪暴潮》
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之前,人们是看不到这片子的真正价值的——新迷影和新时期学术研究的起点。电影兼具《银翼杀手》的赛博朋克美学与《凶线》的政治映射,毕格罗把美国九十年代盛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录像带文化、贫富差距和种族问题通通汇聚延展成自成体系的末世美学,印象最深是故事高潮结束在末世纪狂欢中,而问题似乎还一个都未解决。
5.《移魂都市》
整个故事很有《异次元骇客》的既视感,被植入的虚假记忆以及人造的乌托邦都市之类的都是相当超前的概念,记忆可以伪造,身份可以重置,但爱的情感却能够穿透所有人为的屏障,真正定义我们是谁的,不是被给予的记忆。对于人类灵魂或者说人类本质的探讨引人深思,记忆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但一定也有与生俱来的天性让我们与他人不同。
6.《机器战警》
老底特律就跟个哥谭市一样的,狠活太多了,果然财阀才是最大的罪恶,暴力场面的极端化和媒体画面的运用给这部电影带来了一股写实感,还有对政府资本发展的讽刺与身体机械化却依然保留一个人心的墨菲。娱乐电影的表面下有对电子人的讨论,剧情推进平稳,前后互文,寥寥几笔就构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观,特效放到现在来看也非常有趣。
7.《少数派报告》
视觉呈现上很有未来感,内核情节有点类似于俄狄浦斯式悲剧,很有反乌托邦的味道,在追求绝对安全的道路上,如果牺牲了法治和自由的核心理念,我们最终得到的不会是天堂。传递的主题很深刻,未来科技再怎么高度发展,人类的贪念都无法改变,佩服斯皮尔伯格的想象力,结尾的反转在前半部分已隐约猜到,阿汤哥对这一部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8.《妙想天开》
暗黑乌托邦氛围,层层压制的大楼,异化的接待员和打字员,旋转楼梯像极了马桶,好像全世界的肮脏都在这里了,也许只有梦境能够拯救一切。从荒诞到意识流的反乌托邦,每个人只是一个运行得看似流畅实则千疮百孔的社会机器的零部件,所谓的“恐怖分子”其实才是维护社会良好运行的一帮人,极度的讽刺,最后被反好莱坞式的结局震撼了一下。
9.《阿基拉》
技术悲观论者的预言,在大友克洋看来,人类掌握原子能等现代科技无异于阿米巴虫掌握人的力量,画面非常厉害,对少年恶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从后世押井守、庵野秀明的作品能看出本作的明显影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受到核打击的国家,而且是两次,所以他们是有所谓的“末世情结”,今年适逢二战结束八十周年,再回过头来看这部作品确实是发人深省。
10.《人类之子》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很少见到近乎用纪录片的方式去拍一部科幻电影。《人类之子》以二七年人类丧失生育能力的末日设定为背景,通过英国社会崩溃与难民危机的交织,呈现了一个充满绝望与希望的反乌托邦世界。内容比较直给,技术层面堪称伟大,好几处长镜头调度都令人叹为观止,手持镜头扫过废墟,跟随人物在破败闭塞的楼里移动,紧张窒息。
反人类乌托邦的10部科幻电影,看完你就会恐惧残酷的未来。
炒股配资手机版,七号策略,财富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